皮屑芽孢菌喜歡吃人類的皮脂
皮屑芽孢菌真正的名字應該是「馬拉色菌」Malassezia,是一種「喜歡吃人體皮脂」的「真菌」。
所以,馬拉色菌,與其他種類的「嗜脂類」微生物一樣,容易聚集在皮脂豐富的區域,也就是毛孔之中。而頭皮就是全身上下「皮脂腺」與「汗腺」都最多也最密集的皮膚,當然也就是馬拉色菌最大的聚集區域。
而嗜脂菌為了生存,必須將人體皮脂成分中的三酸甘油脂分解成為游離脂肪酸,才能作為馬拉色菌的能量來源。分解皮脂的工作,就是由「解脂酶」Lipase 來完成,換句話說,解脂酶就是馬拉色菌「吃飯的工具」。
皮屑芽孢菌分泌的「解脂酶」對頭皮有什麼傷害?
「三酸甘油脂」除了存在我們所分泌的皮脂以外,也是我們頭皮角質層細胞的重要成分,可以幫助維持角質層的「完整」與「防護」功能。當角質細胞的三酸甘油脂不足的時候,不僅是水分容易流失,而且微生物的代謝物質,更容易「滲透」到皮膚內,而刺激免疫發炎。
當皮屑芽孢菌分泌出「解脂酶」時,也會同時分解到角質細胞的三酸甘油脂,而加速頭皮角質層「弱化」。角質層外面的「游離脂肪酸」與「細菌代謝物質」都會往下穿越,進一步導致「發炎」「痛癢」。

皮脂量大,讓皮屑芽孢菌「長太多」?
皮屑芽孢菌原本是一種人類皮膚的「共生」微生物 (commensal microbiome) 之一。存在於幾乎每個人的身上。為什麼,會跟「頭皮屑」特別扯上關係呢?
在正常的情況之下,共生微生物,並不會對我們造成傷害。但是,某些菌種生長過多,或微生物生態不平衡的時候,就會引發皮膚組織的不良反應。而皮屑芽孢菌的生長,與毛孔皮脂分泌量,有很大的關係。
影響皮脂分泌量的原因有很多,除了基因遺傳,工作壓力,生活作息以外,飲食習慣,賀爾蒙分泌,也都會影響。而弱化角質導致的「發炎」本身,也可能會刺激皮脂腺,造成 (1) 皮脂增加 (2) 皮屑芽孢菌增加 (3) 長時間發炎狀態,三者間的惡性循環。才會讓頭皮屑更不容易處理。
如果你不確定,自己的髮根毛囊,屬於出油量「多」還是「少」,可以先從臉部的T字區域觀察。因為頭髮毛囊的皮脂分泌量,是接近於額頭或鼻子的皮脂分泌。因此,當你的臉上油光時,就要留意頭上的皮屑芽孢菌生長,並且要保護頭皮角質層,避免「弱化」。
「弱化」的頭皮,在清潔後還需要「保濕」?
當我們感覺到有「出油」或「頭皮屑」的時候,往往會想要儘量「洗乾淨」。但是,如果洗髮精裡面的清潔成分,也就是界面活性劑,的去污力太高時,也可能同時把角質層洗得更「弱」。這個時候,反而會在洗完頭後的一段時間,反而更容易感覺「刺激」。
其實,這個時候,不見得要用「涼感」來壓抑,反而是要做好頭皮的「保濕」,適度的回復角質層防護力。
就像有些人,本來是T字區域容易出油,但是洗完臉後反而太乾燥,就需要敷臉。
延伸閱讀:頭皮髮根的微生物到底有多少?
延伸閱讀:抗屑,反而需要選「溫和」的洗髮精。
延伸閱讀:神經醯胺,幫助回復角質層防護力。